最近一个月,至少三个同学办了喜酒,常州,南京,无锡。一个都没去。亲戚的婚礼这几年参加过几个,都是逼不得已去的。
同学,同事,朋友的婚礼很麻烦。我的同学们未必都喜欢这样的行为,但一场婚姻至少是两个家庭的盛宴,因为家庭的缘故才去办酒的人不在少数。当婚姻办成一场酒席的时候,就是一个社会关系的交际舞台了。除去那些寻常的礼节外,送份子几乎是必须的。根据我不多的社会经验,结婚的人一般会记着哪些人送了哪些人没送,然后准备着下次回送……纯属折腾,亦名之为礼仪。我能理解,却不享受。某次似乎大学同学说起,同学结婚相互不送份子,如果属实这是很好的一个约定。
我愿意坦然的送份子,却不想别人收了之后算计着什么时候还我,也不想相互之间算计着谁送了,谁没送……用钱做礼仪,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一笔乱帐。算的太精明不好,算的不精明也不好。
大摆几桌,把各个地方互无关系的人喊到一个地方去赴宴的可谓折腾,我不想参加任何一个类似的喜酒。如有婚礼,同学好友熟人之间吃个便饭,喝到烂醉才算尽兴。
最后祝所有最近结婚的人新婚快乐。
这次到北京,猛然发现,原来牛栏山和红星也升级到了百元。
不知道该尝尝还是该放弃。
不知道牛栏山。红星二锅头依然便宜。东北人有个词叫普头,就是普通二锅头。
普头
发音不容易。
不如叫做普锅
不行不行,一不留神发音不准的话,广东人会觉得这是骂人的脏话。
还是叫做普二吧
好像也不行,和茶叶太接近。
普通25?
小瓶的二锅头,很便宜的那种,酒人们称之为“小二”。
小二这个说法一直是有的。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成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
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礼记·昏礼》
注:古语“昏”通“婚”。古代嫁娶在黄昏,取阳往阴来之义,妇归夫家也。
古人这些礼仪还是有道理的,到了现代,都变味的变味,乱套的乱套
有个问题,古代为什么那么多通假字?
记得以前语文老师有个直白的说法,通假字就是古人的错别字。
可是为什么会流行,是因为这些通假字写法简单的缘故?
那些繁文缛节,该扔就扔。
不过,如果在扔掉之前能够多多了解一些相关的来龙去脉,
可以有利于我们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委,
可以有利于我们挑挑拣拣。
可以有利于减少或者避免扔掉那些不该扔掉的。
这就是传说中的三条有力鱼。
那些通假字,好用就继续用,不必拘泥一定要用或者一定不用。
甚至夹杂英文字母也无妨,大家都知道MM是啥,也都知道TNND和TMD,那就用。
》可是为什么会流行,是因为这些通假字写法简单的缘故?
为什么会流行?
你明知故问吧?
皇上写了错别字,你能纠正么?
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那就通假一把了事。
不流行,就砍你脑袋,这是身家性命的问题。
唐伯虎写了错别字,你要是纠正,大家都会笑话你out了。
那就通假了呗。
就像京剧某些流派,唱“出门”非要唱成“吃门”,意思是一样的。
不跟着写错或者念错,大家就会笑话你。
假如某一天,你周围的人,算计好了耍你,
他们忽然从某一天开始约好了把大米和大粪的名字反过来用。
你也只能跟着改口吃大粪拉大米。
比如同性恋,
本来这种事情,就像是豆汁、榴莲或者奶酪。
有人津津有味,有人掩鼻奔逃。
可是当大家都把对同性恋的认同看作是一种先进、开明、甚至优越的时候。
你就算再恶心,也得忍着不能吐。
要么装B到底,要么被亲朋唾弃。
有时候,会形成一种很滑稽的场面:
一群人围在一大桶臭哄哄的豆汁周围,一边喝一边赞叹。
然后各自转身,狂吐不已。
》古人这些礼仪还是有道理的,到了现代,都变味的变味,乱套的乱套
是啊,那些礼仪或者伦理,在特定的时空,总是有道理的。
一旦时空变化,那些道理也就未必存在,那些礼仪也就变得莫名其妙。
我举两个例子:
1,穆斯林的猪肉、内脏、血的禁忌。
在那个地域和时代,温度高,卫生条件差,吃这些东西确实存在更大的生病的可能。
那么不吃这些东西的部落,相对就有更大的可能保持健康,逐渐壮大,击败邻村活下来。
到了现代,生活条件变了,吃猪肉甚至猪蹄子都不再会带来健康问题,
但是不吃猪肉的习俗依然持久流传。
1.1,穆斯林对洗脚的要求,道理也类似。
2,乱伦,尤其是父女、母子、兄妹、姐弟乱伦。
在没有避孕的时代,这种事情确实会带来智障、怪胎之类的事情。
那时候没有生物学知识,只能胡乱解释成某种“诅咒”,并把乱伦定义为“恶”,evil。
现在,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清楚,戴个套子就不会有什么恶果,
但是大家对乱伦的厌恶,仍然深深刻在你的心里。
2.1,人们对女子贞洁的关注,道理类似。
虽然亲子鉴定已经可以可靠解决子代和亲代的血缘认定问题,
但大家对老婆出轨或者女友滥交仍然耿耿于怀。